<table id="rfvns"><ruby id="rfvns"></ruby></table>
  • <table id="rfvns"><ruby id="rfvns"></ruby></table>
  • <pre id="rfvns"></pre>

          4 海洋赤潮

          信息來源:國家海洋局 作者: 發布時間:2011-06-01
          2003年7月6日,潿洲島南灣港海軍碼頭附近出現黃褐色帶狀漂浮物,水色異常面積約3—4平方公里。經廣西海洋監測預報中心采樣鑒定,此次水色異?,F象為海洋赤潮,赤潮生物量最高為2.6×108個細胞/升,最低為3.0×103個細胞/升。赤潮指示生物為藍藻門、顫藻科、束毛藻屬、紅海束毛藻種。該赤潮生物可以產生類似與神經毒素的藻毒素,對漁業等產生危害。

          調查結果表明,本次赤潮的特點是影響面積小、維持時間短、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大;海洋生物死亡的主要品種是蝦蛄和小型的魚類。

          赤潮又稱紅潮或有害藻水華,通常是指海洋微藻、細菌和原生動物在特定的氣候及理化環境下在海水中過度增殖或聚集致使海水變色的一種現象。發生赤潮時,海水除了會變成紅色,還能變成桔紅色、黃色、綠色、褐色等。

          一般認為,海區富營養化是引起赤潮的原因,而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和營養鹽的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農藥和化肥隨徑流入海及海水養殖造成的一些污染則是致使海域富營養化最主要的原因。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table id="rfvns"><ruby id="rfvns"></ruby></table>
        1. <table id="rfvns"><ruby id="rfvns"></ruby></table>
        2. <pre id="rfvns"></pre>